日前,燕山深处的抚宁区台营镇山神庙村村民们正忙着把自家一筐筐的红富士苹果装车、算账。“今年这村的苹果个儿大,光滑,损伤少,出口价格也好!”前来收购苹果的山东客商说。
村民们认为,好收成来源于果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得益于村里的科技能人陈生。
今年60岁的陈生是个干啥钻研啥的有心人。他高中毕业后,先后当过村里的秘书、会计,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果树的种植和管理,脑筋总是在果树的产量和质量上打转转。一旦县里、镇里组织相关技术培训,他总是报名参加。“我总是争取坐在第一排,为的是听得清楚,看得仔细。”陈生说。
在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中,他发现果树的产量和土壤的湿度有关系,而土壤湿度主要又和降雨量有关系。于是,从1992年开始,他自制了简易的雨量观测器具,购置了雨量刻度玻璃管,并开始做气象雨量观测记录和果树管理记录。根据长期观测和总结,他认为:一棵苹果树一年大体需要0.75吨水,最少不少于半吨,最多不超过1吨。少了,果品发育不良,影响产量;多了,会导致果树烂根,果实容易患褐腐病,影响质量。
于是,他把观测结果和总结的经验与村民们一同分享,指导村民搞好苹果的田间管理特别是水量控制,使得全村的苹果产量和优果率一并提高。今年,全村苹果产量同比提高近两成,优果率更达到85%。山神庙村的苹果在采购商眼里也成了赚钱的“金苹果”,采购价比别处高出一截。
(编辑:admin)